良辰美景奈何天 良辰美景奈何天( 二 )


他在《焚香总评》中评价李清照的词说:“歌词都是本色,所以进入人的最深处,让后人的听者哭,读者舔,没心没肺的人裂肠。”这里的“本色”指的是真情实感。汤显祖所谓真情超越生死理性。他的《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就践行了这一理念。在《牡丹亭铭》中,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你可以说你有一个情人的耳朵。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活。不能与死同生的人,死后不能复生的人,不是多愁善感的人。”汤显祖认为,最高层次的情感可以从死亡中复活——它可以被扭曲,以改变自然的秩序和命运的安排。
此外,汤显祖认为,形似的要求只是一个首要的创作理念,最好的作家的写作不在于是否与现实相似,而在于用飞翔的灵魂表达出符合“自然气场”的真情实感。他说:“一篇文章的美不在于它的相似性。自然气场,远道而来,不思而至,奇与怪,不可名状,不寻常之事皆可组合。”换句话说,如果说莎士比亚强调艺术要模拟现实生活的相似性,那么汤显祖则强调艺术要表现世界生活的相似性。
其实,莎士比亚的镜像说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即文艺模仿现实生活。汤显祖对情志说的强调,有着同样深刻的历史渊源,这可以追溯到《诗经》以来诗歌主情、抒志的悠久传统。
因此,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文学观和艺术创作实际上继承了中西文学乃至中西文化的深层原型结构,是同一时代的异花。它们都以香味和美丽震惊了中西方的读者和观众,但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却大不相同。他们有着惊人的风格,正是这种不同的风格给他们的作品带来了永恒的魅力。如果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写的是同一风格的作品,那将是人类的不幸。只有多元文化才能促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同样的、重复的文化往往很快消亡。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足迹都带有“旧信仰和不成熟的新思想的普遍崩溃所造成的社会痛苦”的印象。东西方两大文学巨擘,一阴一阳,形成对比,相辅相成,相映成辉。
从戏剧语言艺术的角度来看,莎士比亚受人尊敬,但汤显祖更受赞赏。汤显祖的混合语言风格是如此微妙,难以言表。汤显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纯白口语化的道白呼应了高度格律化的歌词,营造出一种语言张弛有度、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真正代表了中国传统戏剧在戏剧语言艺术上的精妙设计。
莎士比亚的戏剧多为诗歌,自然代表了西方人对戏剧语言和艺术的追求,能给人一种从头到尾都无法中断的严谨感——西方史诗和西方歌剧有着相似的特点。但与汤显祖的中国戏剧相比,充满诗情画意的西洋剧会给人机械单调的感觉,会让人缺乏审美休憩的感觉空。莎士比亚的戏剧往往由两三千行组成,这对戏剧的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难怪莎士比亚不得不采取原始诗歌的形式而不是押韵,因为西方诗人,尤其是英国诗人,确实遭受押韵困难。
虽然两人都被称为诗人,但他们的诗心却各不相同。中国文学摆脱不了一个无形的文化逻辑:诗主情,诗言志。既然汤显祖的剧作都是用诗体写的,那么重点一定落在情话上,情话正好呼应了汤显祖最重视的真情实感、纯情感和极端感。同样,西方文学也摆脱不了另一种无形的文化逻辑:诗意叙事和诗意推理。虽然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用诗体写的,但重点最终还是在叙事推理上。这正好呼应了前面提到的莎士比亚的镜像理论,展现和叙述了各种各样的浮生。中国诗歌和诗人虽然与西方诗歌和诗人有表面上的相似之处,但在核心和最高层次上却有本质的不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