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银鱼简介


抚仙湖银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1982年星云湖首次引进银鱼 。每逢星云湖涨水,银鱼也随水流入了抚仙湖 。到1986年,从星云湖随水流入抚仙湖的银鱼达数十吨,而此时抗浪鱼的产量为350吨至400吨 。1987年,在抚仙湖沿岸的明星、禄充等地,渔民们还可用鱼钩钓起抗浪鱼 。但渔民们发现,抗浪鱼个体变大、变瘦了 。“这是(抗浪鱼与银鱼)竞争的结果 。”张培清说 。
它们是如何竞争的呢?张培清总结多年的观察和研究经验后认为,虽同食浮游动物,但与抗浪鱼相比,银鱼生长周期较短,个体较小,在食物、生存空间等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举例来说,一对雌雄银鱼,雌鱼怀卵2000粒,产出约1500粒,而能够受精的大约有1000粒,最终存活下来300尾左右 。银鱼的生命周期为一年,这样看来,一对雌雄银鱼一年就可繁殖约300尾 。
一般而言,雌银鱼一年产两次卵,春季繁殖,秋季成熟,次年春季再产一次卵后死亡 。在抚仙湖,一年四季都可打捞起2厘米左右的银鱼幼体,说明它们一年四季都在繁殖,其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与此相比,抗浪鱼生长2到3年才成熟,从捕获的情形看,其寿命在5年以上 。
【抚仙湖银鱼简介】面对银鱼的“入侵”,抗浪鱼奋起“抗争” 。
“当年,原抚仙湖管理总站的科技人员曾在抗浪鱼的肚子里发现银鱼的残体 。”张培清说,“饥不择食啊!”他认为这说明外来鱼种和本地鱼种之间的生境竞争激烈而残酷 。面对数量飞速增长的银鱼对其生境的挤压,本来以浮游动物为食的抗浪鱼不得不改变食性 。抗浪鱼“抗争”的结果,是两种鱼产生分化,各占一个山头,抗浪鱼躲到了深水区,银鱼则到水表层饵料丰富的地区,或者双方错开猎食的时间,避免了正面“交锋” 。同时 ,抗浪鱼和银鱼在食物上也产生分化,分别摄食较大和较小的浮游动物 。至此,双方的竞争有了一定的缓和 。
据统计,1989年至1991年的三年间,抚仙湖内抗浪鱼的数量稳定在250吨左右,而银鱼数量则达600吨至800吨,达到了暂时的平衡 。“后来的失衡,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张培清说 。
张培清说的人为因素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当年机织小丝网和大拖网的使用,“大网捕小鱼,小网捕大鱼”,在捕捞银鱼的同时,也捕走了产卵的抗浪鱼及幼鱼;二是在湖泊开发过程中造成的危害,如修建沿湖公路时,填埋了澄江立昌、华宁海关等地的抗浪鱼产 卵的鱼洞,而浅水区建筑占据了幼鱼索饵的场所;三是人的活动(排污)污染了抗浪鱼产卵的水体,对于“怕脏不怕羞”的抗浪鱼来说,其繁殖受到威胁 。
据调查,早在6年前,抚仙湖抗浪鱼年产量仅0.9吨 。目前,要想从抚仙湖里捕捞起抗浪鱼来已难上加难,而银鱼每年的产量则达1500吨至2000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