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专家解读延迟退休的实施原则 为什么要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自建议提出延迟退休政策之后一直有很大争议 , 对此专家解释了延迟退休的原因 , 将会有哪些好处 , 同时遵循的原则 , 保证个体有自由选择的空间 , 为什么要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下面带来介绍 。

专家解读延迟退休的实施原则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对此进行了相关解读 。 金维刚表示 ,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 ,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主要是基于4个方面的考虑 , 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 。
人社部副部长游钧表示 , 当前我国退休年龄总体偏低 , 与人均预期寿命不匹配 , 不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老龄化发展趋势 , 不适应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 , 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 。 从国际上看 , 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 。 游钧透露 , 目前人社部正会同相关部门 , 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案 , 方案既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 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历史沿革等 。 “由于延迟退休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 , 我们在方案的研究制定过程中 , 将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 充分吸收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 凝聚社会共识 , 取得最大公约数 , 确保方案科学可行 , 平稳实施 。

为什么要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延迟退休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金维刚表示 ,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 ,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主要是基于4个方面的考虑 , 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 。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0岁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 , 其中与退休年龄直接相关的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 。 与之相对照的是 , 我国职工法定退休年龄1951年确定后 , 70年没有调整 。 因此 , 有必要根据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对退休年龄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 使两者能够科学匹配 。
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8.1% , 预计“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 , 如果退休年龄不作调整 , 意味着工作的人越来越少 , 退休的人越来越多 , 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
从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看 , 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 , 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7年 , 开始工作的年龄不断推后 。 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 , 平均工作年限缩短导致人力资源浪费、人力资本利用率降低 , 特别是在高校、科研机构等高学历人员集中的单位和行业 , 情况更为突出 。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起开始出现下降 , 年均减少在300万人以上 , 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 。 如果延迟退休政策适时适度推进 , 开发利用好规模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力资源 , 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参与率 , 改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状况 。
“十四五”期间 , 我国人口老龄化即将从轻度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 这一历史性转变 , 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多方面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 因此 ,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 从更高层面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 , 做到及早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 ,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改革节奏总体平缓 , 个人有自主选择空间
纲要提出要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原则 , 如何理解?
金维刚分析 , 小步调整 , 简单理解就是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 , 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 , 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 , 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 , 节奏总体平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