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出色的景物描写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 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 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 情景交融, 充满水乡特色 。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 远山的“淡黑”, 月光的“皎洁”, 渔火、灯光的“红”, 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 孩子们的笑声, 横笛的“宛转, 悠扬”, 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 生动传神 。 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如表现船行之快, 用远山来陪衬,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 “那航船, 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化静为动, 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
文章插图
《社戏》二题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中有两个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 一直无人涉及 。 笔者教学过程中查阅了一些资料, 现整理出来, 以资参考 。
关于看社戏的时间
《社戏》中写道:“我们鲁镇的习惯, 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 倘自己还未当家, 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 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 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 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 抽空去住几天, 这时我便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 ”又说, 赵庄之所以要演戏, “现在想, 那或者是春赛, 是社戏了 。 ”课文注释云:春赛即“春天举行的赛会” 。 据此, 一般人认为, 看社戏的时间是在春天 。 其实, 这是不确切的 。 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 。 其理由有三:
第一, 《社戏》中说, 我到外祖母家去, 是在“扫墓完毕之后” 。 那么, 浙江绍兴一带的扫墓是在什么时间呢?据《越谚·风俗部》云:乡下墓祭一年间共有三次, 一是“拜坟岁、上元之前, 儿孙数人, 香烛纸锭谒墓”;二是“上坟, 即扫墓也, 清明前后, 大备船筵鼓乐, 男女儿孙尽室赴墓, 近宗晚眷助祭罗拜, 称谓上坟市”;三是“送寒衣, 十月祭墓之名, 亦数人而已 。 ”《越谚》的作者范啸风, 别号扁舟子, 绍兴城附近皇甫庄人 。 鲁迅的外祖父鲁晴轩中举后迁居皇甫庄, 租赁的就是范啸风的房屋 。 他的话是可信的 。 另据周作人回忆:“周家墓祭的规矩, 拜坟岁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 而“清明上坟, 规模就要大多了, 不但是妇女同去, 还因为要举行三献礼, 有些旧排场 。 ”把以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分析, 《社戏》中所说的扫墓, 是指清明上坟无疑了 。 又据顾铁卿所著《清嘉录·卷三》云:所谓清明上坟, 并非仅仅指清明节那一天, 而是“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 。 那么, 小说中所说的“在扫墓完毕之后”, 当然应该是在夏初了 。
第二, 从《社戏》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看, 也是在初夏 。 “碧绿的豆麦田地”, “罗汉豆正旺相”, 这被称为“罗汉豆”的蚕豆, 在浙东一带, 是越冬植物, 清明以后才开始结果, 到夏季才能收割 。 能剥了煮着吃的时候, 当然是在初夏了 。 另外, 小说中还写道, 看社戏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们, “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 水果当然也只能到夏季才有 。
第三, 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地方戏》中明确写道:“本文(指《社戏》——引者注)中说:‘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 现在想, 那或者是春赛, 是社戏了 。 ’这是题目的说明, 但实际上这种演戏大抵是在夏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