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莴笋又称莴苣 , 菊科莴苣属莴苣种能形成肉质嫩茎的变种 , 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 别名茎用莴苣、莴苣笋、青笋、莴菜 。 产期:1-4月 。 原产中国华中或华北 。 莴笋的适应性强 , 可春秋两季或越冬栽培 , 以春季栽培为主 , 夏季收获 。

莴笋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莴笋品种介绍
一、尖叶紫笋 。 株高约40厘米 , 开展度约55厘米 。 叶呈披针形 , 长约42厘米 , 宽约55厘米 。 叶呈披针形 , 长约42厘米 , 宽约14厘米 , 叶面多皱褶 。 笋呈长棒形 , 长51厘米 , 横径6厘米 , 外皮及肉均为绿白色 , 肉质脆 , 水分较少 , 品质好 。 单笋重1000克左右 , 较抗霜霉病 。 适宜秋播越冬栽培 , 为中熟品种 。
二、柳叶笋 。 株高40-60厘米 , 开展度45厘米 , 生长势强 。 叶片直立 , 叶色浅绿 , 呈披针形 , 似柳叶 。 叶面有浅皱褶 , 具有蜡粉 , 叶缘浅波状 。 笋呈现长棒形 , 长30-35厘米 , 横径5厘米 , 外皮绿白色 , 肉浅绿色 , 质地脆嫩 , 品质好 。 单笋重500克左右 , 亩产2000-3000公斤 。 耐寒又耐热 , 抽薹晚 , 为中晚熟品种 。 适宜秋季露地栽培 。
三、雁翎笋 。 株高60厘米左右 , 开展度40厘米 , 生长势强 。 叶呈现披针形 , 浅绿色 , 叶面有皱褶 。 笋呈长棒形 , 长24厘米 , 横径5.5厘米 , 外皮绿白色 , 肉浅绿色 , 皮薄、质脆、味甜、水分多 。 单笋重500克左右 , 亩产3000-3500公斤 。 耐寒又耐热 , 抗病性强 。  , 为中熟品种 。 适宜作春、秋两季栽培 。
莴笋菌核病是莴笋的主要病害之一 , 严重影响了莴笋的种植效益 , 那么莴笋菌核病如何进行综合防治呢?
莴笋菌核病的症状
植株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受菌核病危害 , 中后期荫蔽多 , 通风透气性差 , 湿度大 , 危害更重 , 植株下部的茎、叶柄或叶片一般先发病 , 茎部受害后 , 引起地上部分萎蔫 , 最后枯死 , 叶柄、叶部受害 , 症状与茎部相同 。 发病部位初期呈水浸状 , 淡褐色 , 逐渐扩大引起组织软化腐烂 , 但无臭味 , 在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浓密白色棉絮状菌丝 , 后期菌丝体交织纽集成白色颗粒 , 并产生黄色水珠 , 白色颗粒长大后成为黑色褐色的鼠粪状菌核 。
莴笋菌核病的病原
莴笋菌核病是由子襄菌亚门核盘属病原真菌侵染所致 , 其营养体为有隔菌丝 。 菌核萌发长出子襄盘 , 底部有柄 , 直径约2-8毫米 。 子襄棍棒形 , 无色 , 大小为91-125×6-9微米 , 内含8个子襄孢子 。 子襄孢子椭圆形 , 单孢 , 无色 , 大小为9-14×3-6微米 , 整齐地排列在子襄内 , 子襄孢子是它的有性繁殖器官 。
莴笋菌核病的传器途径及发病条件
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 遇适宜条件 , 形成子襄盘 , 放射出子襄孢子 , 通过风雨传播 , 成为初侵染源 。 田间侵染一般通过带病组织与健株接触 , 菌丝直接蔓延危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