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极拳理论同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 。
我们知道太极作为宇宙结构模式 , 形象地反映了阴阳、五行、八卦等天地自然的共通规律 , 包含着极深厚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领域常以太极图来作为其原理的图解和标志 。 如用太极图来表示中医理论的模型是最为恰当的 。 中医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 , 气机变化的升降消息 , 生命活动的周期规律以及生理、病理、治疗的模型等等都可用太极图式表示出来 。 中医根据《内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 偏阴偏阳之谓疾”的太极思维方法 , 将人体的生命状态分为未病态和已病态两类 , 而未病态和已病态又以神经感觉作为划分的标准 , 这样就由未病态、已病态和神经感觉三部分构成了人体广义病理学说的太极模型 。 所谓已病态就是“偏阴偏阳”的疾病状态 , 它明显具有痛苦感觉(症状)而偏离人有序化的状态 。 所谓未病态 , 就是符合“一阴一阳”的人体状态 , 即健康状态 , 没有明显痛苦感觉(症状)的人体相对平衡的状态 , 隐病虽潜状在人体里面 , 但它尚未破坏人体的平衡 , 尚未有痛苦(症状)的感觉 , 这类型也属于未病态的范围 。
中医书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 , 就提出了这两种人体生命状态;“圣人不治巳病 , 治未病 , 不治巳乱 , 治未乱 。 ”人的一生往往是巳病和未病相互转化的一生 。 这就是人体的功能病理学说的思想 , 人体病理状态通过体象信息表现出来 , 它包括症状信息和体质状态两部分 。 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 , 阴阳五行学说是这些体象信息的逻辑思维和分类的工具 。
从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分析 , 中医学术体系是一个内外气息对立统一的人体太极模型 , 而在人体的复杂保健及疾病控制方面分析 , 传统中医则是通过治养结合的太极模型来指导医生临床实践的 。 所谓“治”就是对巳病态的结合施治 , 所谓“养”就是对未病态的摄养修练 。 中医自古以来就有治养结合的传统 , 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 , 如治病的方药 , 针灸、推拿、导引、暗示心理疗法、食疗、音乐、唱歌、颂经等疗法 。 治未病有调神宁心、养生、运动、导引、摄养术 , 太极拳运动等项目 , 通过各种人体调理方法 , 适应天时变化 , 做到人体内部五行之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 , 保障人体内外气的对立统一 , 协调中和 。
在治养身体的各项运动中 , 笔者首推太极拳运动 , 太极拳确实有很多治病健身的奥秘 。 王宗岳著有《太极拳论》就以《太极图》为理论依据 。 用“太极图”的阴阳哲理解释拳理 , 总结太极拳中“阴不离阳 , 阳不离阴”的对立统一辩证规律 , 这同中医养生理论相吻合 。 太极拳拳理遵循《太极图》五个层次 , 首层为圆形 , 意思为“无极而太极”指太极拳开始时 , 心中泰然 , 抱元守一 , 气归丹田 , 阴阳动静 , 进退悉具其中;第二层意思中间分为阴阳 , 各得其中 , 阳中有阴 , 阴中有阳 。 喻拳之柔中有刚 , 动中有静 , 互为其根之意;第三层意思为五行顺布 , 前进属火 , 后退属水 , 左顾为木 , 右盼属金 , 守中为土 。 第四层意思通过人体对应协调中和作用 , 如前进之中必有后撑 , 向左必先向右 , 上下对拉拔长等动作 , 长期训练 ,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内气外放 , 外气内收的感觉 。 通过内外气的交换 , 运用五方五行之气 , 调养人体五脏之气 , 如东方属土养肝 , 南方属火养心 , 西方属金养肺 。 北方属水养肾 , 意守中土养胃 。 事实上 , 中医学充分吸收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 将“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核心运用于人体科学研究之中 。 “四时五脏阴阳”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 它把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与人体的五脏、五体、五色、五音、五味、五志等用阴阳五行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 , 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 , 顺应五时、五气 , 人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 第五层意思表示人与自然融合在一体 。 天地为一大太极 , 人身为一小太极 , 人身处处有太极 , 太极之气 , 其大无外 , 其小无内 , 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 。 因此 , 古人把这些万事万物 , 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高度概括 , 抽象化为太极图 , 用于理解、领悟和感知太极之义 。
推荐阅读
- 患了慢性病的人是否可以练习太极拳
- 浅谈霉菌性阴道炎的诊断方法 霉菌性阴道炎的正确诊断方法
- 浅谈覆膜甘薯高产的栽培要点
- 念佛治病 行善的艺术
- 浅谈形意拳的三步功夫
- 本尊观想法 大日如来治病法
- 治病更愈心武汉协和“大白”在上海方舱内开展心理团建
- 浅谈形意拳体会
- 浅谈秋季饮食
- 爱好知识|怎样钓翘嘴鱼,夏天怎样钓翘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