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案例分析怎么写,写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总结怎么写 初一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一则
hmmar 发表于 2006-12-22 7:46:00

初一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114-117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 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

(二) 过程与方法

1、 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 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

2、 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 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 。 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

3、 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

教学突破

1、 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

2、 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 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 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分析:

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 目的在于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 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 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 。 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 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

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 据考证, 其来源有四, 上古商朝时, 有位大夫叫元铣, 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 南北朝, 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 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 北宋时, 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 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 “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 。 ”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 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 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 。 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 学习兴趣增加 。

这个时候, 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 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 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 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 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 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 。 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 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 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 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 民族不断融合, 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 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 。 ”公元3世纪到6世纪,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 政权分立, 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