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话“端午”


又话“端午”

文章插图
五月五,是端阳 。 门插艾,香满堂 。 吃粽子,撒白糖 。 龙舟下水喜洋洋 。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诗人节、香包节、解粽节 。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 农历以地支记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 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 端午节是我国2 000多年来的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尤其是农家都悬钟馗像,贴午时符;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 。 小儿则头戴虎形帽,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涂雄黄,以防邪祟的侵犯 。 还有的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编成五彩丝,五彩丝象征五色龙,名为“百索”,也称为“长命缕”,传说可降服鬼怪,系在儿童的脖项、手腕或足踝上 。 五月五日有两个“五”字,古称作“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 。 也有食“五黄”、插“五端”之说 。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 。 它的由来有很多的传说 。
纪念屈原
这是最普遍的说法,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他忧国忧民,却遭到奸佞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 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悲愤难捱,跳入湖南的汨罗江而死 。 民众为屈原精神所感召,在这天划龙船寻找屈原的尸首,并将粮食、肉粒用竹叶包裹后投入江水中,以防蛟龙水兽、鱼虾吞食 。 沿袭至今,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赛龙舟和吃粽子的风俗习惯 。 据文献记载,到了唐代,过端午节已十分盛行,当时的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传谕各地纪念屈原,并在端午节那天进行较正统的纪念活动 。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宰相,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矣,赐子胥死之 。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 ”之后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此说法在江浙一带较为流传 。
纪念孝女曹娥
有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的故事 。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嚎哭 。 过了17天,在农历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百越民族祭祖
根据大量出土文物考古研究证实: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 据专家推断这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释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繁衍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也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 直到秦汉时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祭祖的节日 。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