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先师在《太极拳论》开篇中指出“一举动 , 周身俱要轻灵” 。 要怎样去做到呢?学者大多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的一句话“迈步如猫行”来指导自身的运动 , 以求达到轻灵的要求 , 所以多在外型上表现出小心翼翼 , 造成一举一动都是缩手缩脚 , 其实先贤本意决非如此 。 察猫行轻灵敏捷而且沉稳壮健 , 所谓“如猫”者:当为如其轻灵稳键即求其神意 , 并非是类其行 。 今人多蹑手蹑脚迹同盗贼 , 以此去体现轻灵 , 则猫的悠闲自在、从容不迫之大家风度荡然无存矣!
练拳行功时待拳势展开当如行云流水 。 行云流水今多解释为“连绵不断” , 原也不错 , 但在其具体行动上则表现为如山脉形势“此起彼伏” , 或如蛇行之外相“节节推动” , 去本意甚远 。
其实 , “行云流水”一词原不需解释 , 言简意真 , 不但字意没有其他的隐意 , 形象也别无他指 。 只需想一下平时看到过的景象 , 稍加思索就不难理解 。 我们在注视晴空的云时 , 会觉得它是静止的 , 盯着看时好象也在移动 , 但要寻找这个移动迹象却又找不到 , 可这云确切的在运动 , 因为隔一会它就明显的不是处在原来的位置了 。 而流水呢?我们观察流动的水 , 最好找到一处水面上有东西处 , 只看东西 , 就会觉到东西会在不动不摇中很快就去了另外一处(下游) , 却无法察觉到 , 刚才在此处的水流到哪里去了 。 八卦掌门传有一要求:练习膛泥步时 , 要使身体如同水上漂木 。 只见水流不见木动 , 追求的也是这种境界 。 这就证明“行云流水”都是无迹可寻的运动 , 比拟在行动中就是取的“动而无迹”的意思 。 凡运动只要无迹 , 即便有形 , 也是符合自然运动规律的 。 即是陈鑫说的“与圣人同体 , 与天地合德”之“神乎运动”的运动形式:“不运动而自运动者”矣!其实运动时无形无迹 。 人在旁边也察觉不到 , 然而又确实是在运动 , 这个境界即为周身一家 , 而“被动”行功法理就是达到这个境界的正确途径 。
被动的意思并不是把自己置于劣势至受到压迫才能运动的地位 , 而是指行动过程中局部与整体 , 动与原动力之间的相处关系 。 比如手对身体来说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 手的运动原动力是来源于身的 , 手自己是不会也是不能动的 , 只能是在身体的变化中使手达到了自己的运动目的 , 但手的运动目的在行功中又是为主的 , 正因为主是实的显现 , 宜被人注意 , 所以决不能有“主动、乱动、妄动”的形体及意思的丝毫表达 , 对于手来说 , 要达到目的 , 还不能在运动中为主 , 就要“被动“运行 。 同样的道理:身体如果想前进后退 , 自身也不能主动去做 , 而要由双脚的虚实转化去完成 。 这样的运动表现出来的自然的 , 无迹可寻 , 有迹也是只有行功者自己知道 。
被动的真正目的在于求得与自然同一的阴阳变化 , 是要在长期的放松退力过程中逐渐身知体悟 。 能退力则能松 , 能松自然易做到被动 , 被动了自然也已可随曲就伸 , 随心所欲却又纯任自然 , 自与行云流水无异 。
如果对方想要使我的身体整体或局部向某一不利于我处运动 , 并想要通过这个举措使我失去平衡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法是以他的局部即身体任一处在某一合适的位置撼我的整体或以他自己的整体带我的局部而造成我失衡的现象:另一法是以我的局部攻击我的整体或以我的整体催垮我的局部 , 目的仍然是要我失去平衡乃至作战能力 。
无论哪一种形式 , 这个运动的方向如较未动时所处地位稍高乃至于很高 , 就叫“仰之” , 如较原地稍低乃至很低 , 就叫“俯之” , 这是对方想要使我仰跌或俯摔出去的意思 。 (相反 , 我进击人亦同此意 。 )这时我的意思应该超越他的劲意 , 即:如他想要使我身体向上运动一尺 , 则我的意思要向上一丈十丈乃至无限高 , 此谓之“弥高” , “弥深”的意义相同 。 在我这种做法是“舍己从人 , 随曲就伸”的原则 。 但真能做到“弥高、弥深” , 则仍需要在松静上下功夫 , 能松静则能在双方接触时做到不顶不丢 , 否则一搭手 , 对方一“仰之”或“俯之” , 我已立足不稳了 , 还如何再“弥高”或“弥深”!
推荐阅读
- 椰蓉面包,百吃不厌,经典味道
- “默练”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
- 探理太极拳的无极之境
- “静”是太极拳的本源
- 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 经典养生方中的“四大名补”
- 健康知识|如何提高肺功能,心肺训练8个经典动作
- 推荐办公室经典养生茶 推荐6款健康养生茶
- 美食知识|浓汤怎么做,经典的西式浓汤有哪些
- 经典塑身胶囊 纯中药经典减肥胶囊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