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成败决定于沉劲 太极走步九要

拳论讲 , “其根在脚 , 发于腿 , 主宰于腰 , 形于手指” , 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 , 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 , 这些都充分说明 , 走步是运动的基础和先导 。 步法动 , 全身才能动;步不动 , 其他无从动 。 否则 , 定会被动失势 。
如何习练好太极走步?笔者体会 , 除加强基本功锻炼 , 提高腿部力量外 , 还应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
第一 , 起落要轻灵 。 这是步法的核心 。 掌握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缓起缓落的步法原则 。 既要把握“猫步”中轻灵、柔和、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点 , 又要领会“迈步如临渊”时 , 思想高度集中 , 谨慎小心 , 轻缓、窥探 , 随时可以收回、迈出的精神 。 同时 , 还应匀速、连贯、绵绵不断 。 否则 , 既会影响步法的任意互换 , 又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
第二 , 落脚的方位要准确 。 这是检验拳式是否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 。 因此 , 每个动作都应按照基本要求 , 把脚落到应落的位置 。 准则是“四正四隅” 。 即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与正东、正西方向线形成夹角45°者 , 为中间方位、为斜方向 。 在四个斜方位中 , 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套路行进方向线左或右 , 成夹角约30°者 , 称作“稍偏××”;二是夹角小于30°者 , 称作“偏×” , 这是以“八卦”“五行”来表示太极拳定势的方位 , 也是太极拳独特的人体空间定位坐标 。 既符合人体机理活动规律 , 又能使动作变换自如 。 因此 , 行拳时必须朝上述四个正方向前进、后退 , 或某个斜方向斜进、斜退 , 不可偏离 。 如失于准确 , 则会造成“差之毫厘 , 谬之千里”的错误 。
第三 , 提脚的高度要适中 。 原则是“进步宜低 , 退步宜高” 。 低是贴近地面 , 高为不超过踝骨 。 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摆胯的高度要适中 , 并保持一致 。 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 。 同时还应注意“上步脚跟铲地 , 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 。 也就是说 , 进步时 , 前进脚脚跟先着地 , 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退步时 , 后退脚脚尖先落地 , 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 侧行步(横移步) , 前脚掌内侧先着地 , 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
第四 , 两脚间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 。 间距的宽窄 , 应以便于身体重心转换为原则 。 也就是说 , 不论进步或退步 , 要使身体重心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 , 由原来的支撑脚转换到另一脚 。 一般的横向间距是:虚步10~30厘米 , 弓步20~30厘米(野马分鬃同肩宽) , 马步约为本人2~3脚长 。 前后两脚一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 , 或左右交叉绕步 。 并步时 , 两脚平行 , 间距10~30厘米 , 成小开步 , 不可靠的很紧或成“八字形” 。
第五 , 步幅大小要恰当 。 步大 , 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 , 容易被动失势;步小 , 不利于塌腰、落胯 , 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 。
因此 , 脚步大小应以脚步舒展、重心稳固、不过前过后、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 。 例如弓步 , 以一腿屈膝支撑、另一腿自然伸直为好 , 不可有任何勉强 。 习练者应结合个人情况 , 在实践中不断体悟、摸索 , 总结经验 。
第六 , 两脚要虚实分明 。 这既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 也是对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 。 拳论云:“一处有一处虚实 , 处处总此一虚实 。 ”就是说 , 太极拳的每个套路 , 除起势和收势时两脚短暂平行站立外 , 其余动作无时无刻不在一虚一实、一实一虚的转换中进行 。 习练者要靠意念的引导、姿势的开合、重心的移换、呼吸的配合来调整实现 。 具体做法是: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 , 腰向左转 , 身体重心移至左脚 , 成为支撑脚 , 左脚即为实;右脚起辅助支撑作用 , 为虚 。 反之 , 腰向右转 , 身体重心移至右脚 , 成为支撑脚 , 右脚即为实;左脚起辅助支撑作用 , 为虚 。 二者交替进行 。 要防止步不分虚实的“双重”现象和拖泥带水的散步式打拳 。 如此 , 手足才能得其用 , 攻防才能得其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