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静心慢练是活桩 太极拳气达四梢练功法

一、功理概说
是衍生于的“内家三拳”之一 。 既然叫内家拳 , 必然要练内功 , 明代师陈王廷在其拳经总歌《四梢第四》中写道:“然捶以由内而发外 , 气本诸身而发梢 。 气之为用 , 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 , 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 。 “又说:”四梢足 , 而气自足矣 , 岂复有虚而不实 , 实而仍虚之弊乎?”可见练拳者气行四梢更能催发内气充足 。 亦可见培养气血之本固然要紧 , 但使四梢(指四肢梢 , 即十指和十趾)气足更加重要 。 实际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 一旦练到四肢末梢气足 , 自然就可以向外发射外气 , 用于技击了 。 据说师杨禄禅内功层次极高 , “可击人于丈外” 。 练气达四梢 , 首先要练就心意宁静和一心专注的入门 。 精神贯注、心不躁动才可使气沉丹田 , 不在体内乱窜 。 宁静可以致远 , 静谧可以通幽 。 气息出入绵绵 , 若存若亡 , 此时神气相依是为“真息” 。 静极必生动 , 体内自然会产生一股热流或酸麻通电感或勃动感 。 “松”和“静”是互相促进的 , 练功能真正达到静 , 全身自然会松;真正放松 , 内心必定沉定安祥 。
为了更好地达到松、静的境界 , 就必须在呼吸方面下功夫 , 要求学会“逆腹式呼吸法” 。 经过长期刻苦锻炼 , 使腹部最下面一条呼吸痕加长(但这不是短时间刻意追求达到的 , 是练功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形成的) 。 逆腹式呼吸与普通呼吸方式相比 , 易形成胸宽腹实 , 故蓄气较久 , 行气较长(也就是肺活量较大) 。 明朝家冷谦《修龄要诣-长生十六字妙诀》说 , “一吸便提 , 气气归脐 , 一提便咽 , 水火相见” , 便是练气功和服气的最高境界(注:水火相见 , 术语称“坎离相交” , 就是心、肾之气相交) 。 清代太极名家李亦畲在《五字诀》中提及“气敛”时说:“气势散漫 , 便无含蓄 , 身易散乱 。 务使气敛人脊骨 , 呼吸通巡 , 周身罔间 。 吸为合 , 为蓄;呼为开 , 为发 。 盏吸则自然提得起 , 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 , 亦放得人出 。 此是以意运气 , 非以力使气也 。 ”以上这些教导完全可以指导练习本功 。

二、功法
现将先师杨瑞甫(1898—1990 , 武当太乙天鹰门第八代掌门人)所传“气达四梢练功法”介绍如下 , 供武友们参考、研习:
(一)双手向前坐腕推掌:取站式 , 双脚平行分开 , 与肩同宽 , 双手交替提臂向前坐腕推掌 。 当左手向前坐腕推掌(掌心向前指尖向上)时 , 右手向后划掌;当右手向前坐腕推掌时 , 左手向后划掌;划掌时呈弧形 。 向前推掌要坐腕舒指 , 推掌接近末了时掌心向前微微凸按(开始练时无法做到 , 只能意想“掌心向前凸按” , 待到功夫深化时 。 就会有明显感觉) , 五指向上 , 在其后翘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一种贯通全身的得劲感 。 动作要速度均匀 , 缓慢和放松 , 尤其肩、肘圆活 , 坐腕要沉 , 但不僵硬 。 左右推掌各练16次(半年后可增至32次) 。 双脚脚趾抓地 , 与手心向前“凸按”同步进行 。 舒指时手心微有凸意 。 平伸之手掌松后让其手指自然颤抖 , 使气达指尖 , 劲贯全身 。 练至一年以后内气充足便可引发外气 。
(二)左右张臂按掌翘指钩趾:仍取站式 , 两手臂向左右两侧平举 , 手心向上 , 十指舒张 , 脚心贴地、十趾抓地 , 双目向前平视、舌抵上腭 。 当双脚脚尖向上勾一勾时 , 两手十指向下翘一翘;当两手心向上微凸的同时 , 则使两脚心向下微凸 。 动作要缓慢 , 翘指、勾趾要有劲感 , 做后要放松 。 手、脚动作做完32次后 , 两手仍然两侧平举 , 两脚十趾平放 , 手指和脚趾都要放松 , 任其自发地颤抖半分钟(或更久些) 。 气沉丹田 , 练到一定程序时 , 由手而臂而肩 , 由脚而腿 , 会有一股热流(或通电感)产生 。 这时呼吸自然 , 头正颈直 , 鼻对脐 , 脊柱中正 , 心宁意静 , 任其自然 , 不可勉强追求什么感觉(如手、脚不会颤抖更不可假作颤抖 , 应听其自然.水到渠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