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教案,写教案的七个步骤( 四 )


2、那备课是什么呢?
第一 , 备课是教学设计 。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 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 要使这个系统产生“整体系统”的作用 , 而不仅仅是“简单相加系统” , 即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 , 就务必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 。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 , 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 , 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 。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 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 发挥系统的整体作用 , 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深刻地思考 。 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 ,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地认识 。 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 教师讲授才有可能娓娓道来、左右逢源 。
第二 , 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 , 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对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 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 , 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 , 无论物质的、精神的 , 校内的、校外的 , 有形的、无形的 , 均可说是教学资源 。 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 , 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 , 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 , 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 , 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其情感氛围 , 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发展 , 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 “实际上 ,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 , 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 , 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 就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 , 就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 学习就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 , 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 。 ”
第三 , 备课是知识的内化与活化 。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 , 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 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 基于此 , 备课的策略也有所不同 , 年轻教师要“备详案” , 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以“备简案”或可以是“零教案” 。 很显然 , 这是对备课的误解 。 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 。 提到内化 , 人们强调更多的是让学生来内化 , 教师是否内化了教学内容或者能不能内化教学内容没有受到重视 。 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 , 如果做不到“内化” , 他只能是知识的奴隶 , 只能是“传声筒” 。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 , 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 , 使其成为不断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 。 如果教师没有内化自己的的教学内容 , 学生就很难做到知识内化 。
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个体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 , 但是教师对知识的活化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 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 , 是僵硬的 , 是没有感情的 。 活化就是让静止的、僵硬的和没有感情的知识变得动态、鲜活和充满感情 。 知识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展现的过程 。 每一节课首先对老师是新的 , 然后才能对学生是新的 , 这样才能避免课程结果是对知识的复制 。 例如 , 同样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 , 效果自是各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