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评价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什么是质性评价


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例子有哪些? 展开全部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 , 就是以提高
国民素质
为目标的教育 。 ”这是从
教育哲学
的角度在
教育目的
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 , 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了 。
例如 , 它明确地区分了素质教育与“
应试教育
” 。 第一 ,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 , 为应试而学” , 在此
目标导向
下 , 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浅层次发展 , 也只能是片面的 , 以牺牲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 。 第二 ,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 , 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 , 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 , 弃多数学生于不顾 , 甚至不惜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 , 使其不列入分数统计 。 第三 , 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 , 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 , 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
组织科学
的教育教学活动 , 促进
受教育者
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
教育影响
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
指挥棒
亦步亦趋 , 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
什么是量化评价?什么是质性评价?两者各有哪些优缺点 国外基础教育评价的新态势

综观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 , 教育评价改革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 这为我国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参照:

(一)评价功能由甄别转向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 , 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功能受到极大的挑战 , 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配合教育功能的转变 , 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 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 , 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 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 , 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 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 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 , 并通过分析指导 , 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 换言之 , 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 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

评价功能的这一转变影响着教师评价工作的发展 。 以往的教师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师已有的工作业绩是否达标 , 体现出重检查、甄别、选拔、评优的功能 , 而在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方面作用有限 。 因此 , 时代的发展向教育评价的功能提出挑战 , 评价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 , 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 这一点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认同 。

(二)强调质性评价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发韧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评价 , 从其产生之日起 , 它就以科学所崇尚的客观、量化为标志 。 对科学的盲目崇拜 , 使人觉得量化就是客观、科学的代名词 。 因而 , 量化范式下的标准化测验、常模测验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 。 然而 , 对教育而言 , 量化的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只评价简单的教育现象 , 它不仅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 , 而且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 。 这样 , 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 , 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被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量 , 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灭于其中 。 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 , 人们开始对这种状况进行反思和批判 。 同时 , 借助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 20世纪70年代起相继出现了回应性评价、解释性评价、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等质性评价模式 。 80年代 , 这种变化逐渐影响到实践领域 。 应该指出的是 , 质性评价的出现 , 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否弃 。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 质性研究是对量化研究的一种反思批判和革新 , 质性评价是为了更逼真地反映教育现象 , 因此 , 它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 , 而是把它整合于自身 , 在适当的评价内容或场景中使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