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对《伤寒论》的研究

刘渡舟注重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 特别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研究 。 刘渡舟认为, 研习《伤寒论》, 一定要结合《内经》 、 《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诸书, 这不但有利于全面地正确理解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而且, 在学习后世医家论著时, 也就有源可寻, 有本可依 。 他潜心研究数十年, 撷古采今, 旁涉诸家, 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 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 、 《伤寒论十四讲》 、 《伤寒论诠解》 、 《伤寒契要》 、 《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 有理论、有临床, 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 尤其是《伤寒论通俗讲话》与《伤寒论十四讲》二书, 在国内多次重印, 并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 。 同时, 他还任主编, 组织编写了自研究《伤寒论》以来的第一部专门工具书——《伤寒论辞典》 。
【刘渡舟对《伤寒论》的研究】 
《伤寒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 。 但长期以来, 对于“六经”实质的理解, 却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 。 针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特别是针对有人提出的“六经非经络”的观点, 刘渡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 强调了六经的实质是经络 。 他认为,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 。 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 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 。 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 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 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 病情之寒热, 病势之虚实 。 但是, 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那还是很不够的 。 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 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以指导临床治疗 。 所以, 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 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 使辨证言而有物, 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 。 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 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 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
 
刘渡舟还十分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 。 《伤寒论》六经病证, 各有提纲证一条 。 提纲证是指能够反映出每一经络及其相关脏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点的证候群, 对于某一经的辨证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 。 例如太阳病提纲证曰:“太阳之为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脉浮”, 是邪气客于肌表, 人体正气抗邪于外的反映;“头项强痛”, 是太阳经脉受邪, 而经脉气血不利的反映;因为太阳经脉络脑下项, 头项是太阳经脉所主之专位, 故头项强痛是太阳经受邪独有的证候;“恶寒”与“脉浮”并见, 是卫阳被伤, 不能温煦肌表的反映 。 此一脉二证反映了太阳经病变的基本脉证特点, 揭示了太阳主病在表的病变规律, 因而, 临床辨证只要掌握了提纲证, 就能做到纲举目张, 心中瞭然 。 此外, 刘渡舟还认为六经辨证方法, 原为邪气伤人而立论, 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 。 应该看到, 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 由于六经之体各异, 与六经相互络属的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各不相同, 所以每一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 。 六经病提纲证反映了六经各自证候的共同特点, 因此, 掌握了六经病提纲证, 不仅能够掌握其在伤寒病中的辨证规律, 而且还可以将其扩大至杂病的辨证范围 。 正如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所说:“仲景之六经, 为百病立法, 不专为伤寒一科 。 伤寒杂病, 治无二理, 咸归六经之节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