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 田野记︱溪头胡氏:一个皖南家族的历史变迁( 五 )


从顺序来看,龙潭湖族谱的修订始于明朝中后期。明代,天顺五音,浩阳学音乐;嘉靖年间,石门公重修谱;嘉靖年间荀子修清华;万历丙午,袁复工继续学业,与太乙马田胡家同谱;康熙八年,尚恒公学乐。据说南宋时期也编辑了一份《龙潭湖家骑》,但序言中没有提到龙潭湖的家庭,因此令人怀疑。这些旧家谱大多在几次动乱中丢失了,在我们的旅行中只收集了一份龙潭湖家谱。过去,每件盔甲都有自己的家谱,但大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我们在旅途中只收集了龙潭胡家355A手稿的家谱序和龙潭村的山水诗。各部落将自行修订族谱,如《泾县龙潭胡氏八家堂族谱》、《西咸塘胡氏微族谱》、《五家红厘米枝树、龙潭胡氏两室》等。如今,龙潭湖大一统的新谱并未修订,这与人口流动性扩大、地方宗族观念淡化有关。村民们认为,修家谱一方面需要有文化、有兴趣、有精力的热心人站出来主持,另一方面需要人们主动捐款,否则就“无能为力”。
遗憾的是,我们尚未完全厘清房和甲的概念。一位胡姓村民告诉我们,溪头胡氏共分九房,他自己属于四房,溪头是五房和六房,罗村没有,石柜是九房。而胡升认为,九房是很早时候的说法,“甲”的说法始于民国保甲制度。当我们问及七甲为什么分出了上七甲和下七甲时,有人说是大老婆所生和小老婆所生,有人说是不同的儿子分家。查阅族谱发现,明中后期,二十世的长安公和寿安公开始分出了下七甲与上七甲,故以后一种说法为实。胡升还告诉我们,《龙坦胡氏三五甲抄本宗谱序文及龙坦村风景诗》的“三五甲”是一个甲的名字,不是指的三甲和五甲。我们随即在《泾县龙坦胡氏八甲绍绪堂家谱》中发现,二十世的裕安公注明了“已下二图三五甲冻青树下支派”,相安公则注明了“已下二图三五甲庄鼓墩支派”,但清代溪头都每图下设十甲,为什么二图会有一个“三五甲”呢?我们无从得知。
据《族谱》中的“今胡氏之祖”,以屈公为祖,第十八代易庆功为七甲之图,智庆功为五甲之派,公为之祖;20世纪,长安公是下七甲的始祖,寿安公是上七甲的始祖。21世纪的公、全、公属于巴家部落,22世纪的公属于巴家长房,元兰公属于巴家二房,公属于巴家四房。说明早在明初,胡氏家族就按照制度分为前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明代中后期,第七甲分为上第七甲和下第七甲。至于每一个,可以分为几个房间,比如长房间、第二个房间、第四个房间和最后三个房间。住房分配可能是由于家庭矛盾,富裕的人,或显贵。但是,正如胡生所说,要建立宗族,就必须建立新的宗祠或开堂。
富而重学:溪头胡氏的崛起
目前西头村主要从事木梳行业,廊桥镇80%的木梳厂家集中。以前呢?胡普安在《胡家骑》中写道:“前三甲和第五甲商人略少,尤其是第五甲。刘佳、上七家、下七家、八家多为商贾,士多七甲及下七甲。”然而,胡大规模经商的传统始于明朝中叶,当时泾县的人口正在迅速增长。因为西头山地方少,胡人外出经商,主要是到长江中上游,足迹遍布赣江、汉江、湘江流域的商埠。泾县养蚕历史悠久,丝绸质量上乘。康熙时期,龙潭湖家族的丝商与朱、洪、郑、王等姓氏的丝商在泾县东乡组成了一个六姓商帮,并在湖州桑林镇设立了丝绸营销据点,称之为“十号堂”。从那以后,经营丝绸业的传统一直延续着。就像在政府统治时期,胡普安的父亲艾廷公在上海大东门经营丝绸业;近代,胡守侯在湖北省云梦县胡金殿镇经营布店,并在该镇修建了泾县街,为当地的纱布产业做出了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