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之道

俗话说 , “家有艾火不求医” 。 艾灸 , 这种利用艾绒熏灼体表穴位 , 来固护阳气、温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保健方法 , 起源于上古时期 , 盛行于民间 , 而今已演化成一个略显神秘的中医符号 。 秋霜已落 , 阳消阴长 , 人体容易阴虚疲乏 , 而灸火扶阳 , 正是秋季养生之道 。

秋季养生之道

文章插图

百草之王
“彼采艾兮 ,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是表达浓烈相思情意的《诗经》名句 。 熟悉这句话的人也许并不了解 , 艾草也称做医草、灸草 , 被誉为“百草之王” 。
用艾来调理疾病 , 是古代人们实践智慧之大成 。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于振中说 , 古书讲“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 艾叶有生艾和陈艾之分 。 艾叶新鲜采下 , 经晒干捣碎、筛去杂质 , 做成艾绒 , 却不能马上使用 , 因为此时燃烧的火力太浮太猛 , 不够温和 。 而经过久置的艾绒气味芳香 , 火力温和 , 能渗透皮肤到达深层 , 效果最好 。 于振中从橱柜里拿出两种艾绒 , 一种已经包成艾条 , 揉搓的触感像粗糙的烟叶 , 而另一种装在袋中 , 土黄色 , 质地更加柔软细腻 。 虽然都是灸疗用的艾绒 , 但后者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前者 。
珍稀的药草数不胜数 , 为何独独将艾叶作为灸疗的材料呢?于振中从医学角度给出了解释:“《本草从新》中记载艾叶苦辛 , 生温 , 熟热 , 纯阳之性 , 能回垂绝之阳 , 通十二经 , 走三阴 , 理气血 , 逐寒湿 , 暖子宫……以之灸火 ,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 说明这个艾叶具有芳香开窍、舒经活络、祛除阴寒的作用 。 ”艾有扶阳之性 , 气味芳香 , 明代李时珍的父亲 , 名医李延文将艾与人参相提并论 , 甚至说“艾有参之功 , 参无艾朴实之德” 。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 , 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 , 起沉疴之人为康寿 。 ”《本草纲目》的这段记载更将艾的医疗效果描述得一清二楚 。
艾草也是传统民俗中象征辟邪的物件儿 。 众所周知 , 古代端午前后 , 家家户户都会采集艾草悬挂在门窗上 , 有的还会泡艾草浴来清洁身体 。 辟邪祈福的艾草因此被称为“艾虎” 。 艾草更有一个有趣的别名“冰台” , 也与此相关 , 在《尔雅·释草》中有明确记载 。 原来 , 古代发明了一种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 即把冰块削成圆形 , 对着太阳放置 , 然后将艾草放在聚光处 , 很快便会被点燃 。 后来人们又发明凹面铜镜代替冰片 , 称为“阳燧” 。 这承接天火的艾草因此被称作“冰台” 。 在古人眼里 , 火是驱逐邪祟的神秘力量 。 草木果火可以烹饪食物 , 而艾火可以驱逐疾病 。 艾草成为灸疗的专用之物 , 也就不难理解了 。
艾灸为先
“一灸二针三汤药”的说法流传甚广 , 古书也载“凡病 , 药之不及 , 针之不到 , 必灸之” , 为什么艾灸在针药不到时能发挥效果呢?于振中介绍道:“大家都知道 , 是药三分毒 , 古人崇尚用针灸 。 而灸跟针相比 , 更具有优势 。 这里的‘针之不到’有两种解释 , 一是有些病用针效果不好 , 二是有些部位不能用针深扎 。 中医方法各自都有适用范围和局限 , 要互相弥补、互相帮衬 , 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