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中的左顾、右盼与中定 太极拳延年益寿

据朱亚夫主编的《寿星列传》记载:武林泰斗吴图南(1883-1989年)享年107岁 , 小时候体弱多病 , 患有黄疸型肝炎、肺结核、癫痫和脾肿大 , 尤其是肝炎病重 , 浑身绿黄 。 后经人指点 , 拜吴式宗师吴鉴泉学习 , 不久又师从杨少候继续学艺 , 后又学刀、枪、剑、棒 。 几年后 , 一身病除 , 体格强健 , 一直年逾期颐 , 身体很好 , 从未患过大病 。
吴图南说:“锻炼必须长期坚持 , 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他每天早晚都要练上20多分钟的太极拳 , 做到风雨无阻 , 寒暑不断 。 他打太极拳 , 娴熟自如 , 可以掌握自己内脏各器官 , 哪儿不舒服 , 可以用锻炼来调节 , 消除不适 。
吴图南说:“练太极拳 , 要做到无形无象 , 全身透空 , 应物自然 , 尽胜在命 。 ”
健康与长寿 , 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心愿 。 人的自然寿命究竟有多长?《黄帝内经》认为 , 人类正常的寿命是在100—120岁之间 。 这个结论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被现代医学证实 。 美国老年医学家海弗列克在1961年利用细胞分裂次数推算出人类的寿命应该在120岁以上 。
哺乳类动物寿命是其生长周期的7倍 , 人的生长周期如按18年计算 , 则正常人应能活到120岁 。 但事实上 , 活过100岁的人已不多 , 活到120岁以上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 微乎其微 。 究其原因 , 主要是平时喜怒不节、暴饮暴食、生活没有规律 , 破坏了神经、内分泌、呼吸、循环、消化及生殖等各器官系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 加速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老化和功能减退 。 肢体、脏腑的功能过早减退 , 令人不能终其天年而早逝 。
道家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索与生活体验中去寻求“长生不老”的原理 , 东汉时代的《太平经》提出“精、气、神”的理论 。 道家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 晋代的《黄庭经》认为“精、气、神”决定人体生命的兴衰 。 道家提倡“宝精行气”和“积精累气” 。 《黄庭经》强调:“仙人道士外有神 , 积精累气以为真 。 ”早期的中医理论许多是源于道教的经典 , 亦把“精、气、神”视作人之三宝 。 后来随着人体解剖知识的增加 , 中医理论逐渐作了许多引申和发展 , 把“精、气、神”分别归属于某些脏器 , 如肾藏精、肺藏气、心藏神 。 肾为先天之本 , 生命之门;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生化之源;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 神明之所出 。 打太极拳有固肾、健脾、强心的功效 。
打太极拳能延缓人体器官的老化过程 , 经过调摄身心 , 补充培养人体浩然正气 , 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 调整五脏六腑功能 , 舒通经络气血 , 使尚未衰老的机体组织 , 通过练习太极拳得到重新恢复 。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


凡练太级拳者都熟知“十三”势 , 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 前八法是指手法的八法 , 是陈式通过立体螺旋运动的顺、逆互变 , 使各个关节、肌肉束 , 通过反复绞拉的长期持久锻炼自然产生的一种劲 , 就是缠丝劲(陈式通称为“掤劲” , 也就是大家说的“内劲”) 。 运用这种劲贯穿于各种手法的便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 。 前进、后退为步法 。 步法在陈式拳的上下配合规律中是很重要的 , 陈式第十六代陈鑫说:“手到腿不到 , 发人不巧妙;手到腿也到 , 发人如薅草 。 ”这里的到与不到就是指的步法 。 当然步法也包括腿、脚的八法:踢、蹬、踹、稗、扫、跺、套、衬 。 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 以下着重谈谈左顾、右盼与中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