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医学宗师—李中梓的行医之路( 二 )
李中梓认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 。 ”肾精充盛,则脏腑之精充足 。 元气为诸气之本,无论脏腑之气,经脉之气,均以元气为根 。 因此要保全生命,必须保护肾中精气 。 同时,他认为后天脾胃也十分重要,强调:“饷道一绝,万众立散 。 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 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 。 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 ”五脏六腑由于水谷之气的不断滋养才得以发挥其功能作用,而水谷之气的化生有赖于脾胃,故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 这一思想与李东垣“脾胃为元气之本”的认识基本一致 。
临证治疗方面,李中梓继承了李东垣、赵献可、薛已诸家之说,从脾肾先后二天入手 。 《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中说:“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火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 。 劳倦伤者,补中益气汤主之 。 ”对于各家之间的“补脾不如补肾”和“补肾不如补脾”之争,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卷十·不能食》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脾肾并重同治,认为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只有脾肾二脏安和,方可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
· 论“不失人情”
《医宗必读》中的《不失人情论》,论述医患关系颇为精彩 。
李中梓把人情一分为三,即与医疗活动相关的病人、旁人及医人 。 《灵枢·师传》指出医生须“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尤其提到对“骄恣从欲”的王公大人,“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 。
《不失人情论》中所说的“病人之情”,包括病人的体质、性情、喜好、贫富、生活际遇、就医时的心态等诸多方面 。 李中梓还特别提到有的病人“故隐病状,试医以脉” 。 这类“考验”医生的病人,即使在现代的医疗活动中也会经常见到 。 李中梓为人严谨,从不故弄玄虚,提出古代先贤亦是遵从四诊合参的诊断原则,并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 。
《不失人情论》中所言的“旁人之情“,主要是在病人身边出谋划策,帮助分析病情、推荐医生的亲朋好友 。 当今社会,患者在诊病前通过网络搜索、广告宣传等分析自身病情,也可归为这一类 。 更有人或不明医理,或对医生心存偏见,常常给正常的医疗活动带来干扰 。
《不失人情论》中所言的“医人之情”,则描述了庸医及医德低下医生的不良行为 。 例如花言巧语欺骗患者;利用语言恐吓病人;拉拢患者亲近的人推荐自己;假说自己的技术是神授或秘传;不懂四诊方法,用药不依法度,而自吹别人都不如他;嫉妒成性,排挤同行,对同行阳奉阴违等 。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的《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一文中,亦对医生的医德及行医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 。 李中梓从孙思邈“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中悟出了为医之真谛,强调医生应谨守医德,是谓行方;详察病人的体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谓智圆;诊法宜详,辨证须细,慎下结论,是谓心小;诊之确切,遣方用药析理详明,勿持两可,不畏峻剂,是谓胆大 。 这段阐述不仅在当时,甚至对现代的医务工作者,亦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推荐阅读
- 【植物】辛夷是什么植物
- 朱肱的故事—无意为官的他一心学医,终成医学博士
- 唐慎微的故事—深于经方,忠于医学
- 唐代名医王冰的故事—精研道教,尤嗜医学
- 万密斋的医学贡献
- 【用途】芦苇的用途:在畜牧业、制造业及临床医学上用途甚广
- 傣族医学的治疗方法
- 傣族医学理论
- 傣族医学的发展历史
- 当神奇的牛黄遇到清代医学奇才徐大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