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的身心效应 自然功( 三 )


至于掌心的劳宫穴贴在肩窝的缺盆穴上, 除了防止寒气从缺盒侵入而外, 更重要的是因为:劳宫穴是手厥阴心包络经的穴位, 它的一般作用是清心泄热 。 科学实验巳经证明, 它是发放外气的穴位之一;缺盘穴虽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它的一般作用是舒喘解逆, 但它却是手少阳三焦经进出脏腑的通路口 。 而三焦经的重大作用, 在《中藏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三焦者, 人之三元之气也 。 号曰中清之府, 总领五脏六腑, 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 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其余周身灌体, 和内调外, 荣左养右, 导上宣下, 莫大于此也 。 "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本文依据佛典, 参照现代禅定修习者的经验, 汲取科学领域的有关研究成果, 指出作为调摄自心而达到特殊心理状态的禅定, 具有优化身心的诸多效应:可以优化生理结构, 健身益智, 并具体探讨了禅定不同阶次的身心喜乐感受 。 禅定还具有益智开慧、伏断烦恼的积极效应 。 但如果修习不当, 则可能生成烦恼妄念增盛、厌世及难以入世、情绪过激与心理变态、「魔事」与境界光影的错认等病态心理 。 对此需要正确的方法来对治 。
    作为一种主动调摄自心而达到特殊心理状态之禅定, 具有优化身心的诸多效应, 这些效应为许多禅定修习者的经验所证实, 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 可用心理学、超心理学和人体科学等方法予以观察研究, 解释其机理, 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一些成绩 。 若修习不当, 禅定也可能发生有害于身心的效应 。

    一、禅定的生理效应

    通过禅定和与之同类的瑜伽、气功修习, 能够健身治病乃至延龄却老, 优化、变革生理, 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早就宣扬的, 《白骡奥义书》即以「身轻得康健」为修习瑜伽的初步效益 。 道教尤以行气、守一等为祛疾健身、延命长生的要道 。 佛教显教重在破除世人对肉体的普遍执着贪爱, 不大讲禅定的生理效应, 但说修习禅定中随心意的寂静, 会相应地发生身轻安及呼吸、脉搏、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乃至停息等生理变化, 祛疾健身, 是随这些生理变化而来的附带效应 。 《摩诃止观》卷八云:

    若善修四三昧, 调和得所, 以道力故, 必无众病 。 设小违返, 冥力护持, 自当销愈 。 ……但一心修三昧, 众病消矣【《大正藏》卷四六, 110a 。 】 。

    说如果善于如法修习天台宗提倡的四种大乘禅定--常行(般舟)三昧、常坐(一行)三昧、半行半坐(方等、法华)三昧、非行非坐(觉意)三昧, 因禅定的作用, 必然没有诸病, 一心修定必有自然治愈诸病的效用 。

    禅籍中说, 修习禅定者若证入初禅未到地以上的正奢摩他, 因内气之充盈流溢, 能令「身粗重性皆得除灭, 能对治彼身轻安性即得生起」 。 身粗重性, 指使身体感到粗重不适的一切障碍, 包括疾病、亚健康状态等, 随其消除, 自然使人感到身体轻快、安泰、舒适, 达到健康状态 。 若进入初禅以上正定, 能改变欲界离不开饮食、睡眠、性生活的生理需求模式, 有减少睡眠、饮食, 乃至多日不吃喝、不睡觉也仍然身体强健、精神饱满 。 如《憨山大师年谱》载, 憨山三十岁时在五台山参禅修定, 食物仅有三斗米和麦麸, 和野菜食之, 半年尚有余 。 定中发悟后, 变得精力超常, 在募造转经轮期间, 他主持操办, 「经营九十昼夜, 目不交睫」, 而精力充沛, 没有睡意 。 起初主持做水陆佛事七昼夜, 他于「七日之内, 粒米不餐, 但饮水而已, 然应事不缺」, 大大超越了常人的生理极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