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 , 暑、湿当令 , 且常夹有火热之气 , 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 一般来说 , 暑为阳邪 , 性炎热、外散 , 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 , 湿性重浊 , 易阻遏气机 , 损伤阳气 。 因此 , 入夏后人们养生保健的总体要求有以下6点:
补益气阴 暑邪易伤津耗气 , 人体大多偏虚 , 出汗多 , 常感口渴、疲乏 , 是气阴两虚的典型表现 , 故夏天常用益气阴、生津之品 。 中医有“冬补三九 , 夏养三伏”的说法 , 尤其在伏天 , 人体更加虚弱 , 天气越热 , 越要注意保护正气 。 一般多选用西洋参、太子参、沙参、石斛、麦冬、玉竹、黄精、山药、龟板等药性平和、偏凉的补益药 。 对气虚较明显者 , 可选择党参、黄芪等补益作用相对较强的补气药 。 夏天忌食湿热、辛辣的食物 , 也不宜选用大温大热、油腻的补品如红参、附子、桂圆、熟地、狗肉、羊肉等 , 以防止胃生火 。
健脾除湿 湿邪是夏天另一大邪气 , 加上夏天脾胃功能低下 , 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 , 容易腹泻 , 出现舌苔白腻等湿邪较重的症状 。 所以应经常服用健脾利湿之品 。 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 , 如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茯苓、薏米、白术、莲子等 , 不主张用温燥之品 , 如半夏、陈皮、厚朴、苍术等 , 以免伤阴 , 助长暑热 。 切勿过量贪食生冷食物 , 以保护好脾胃 。
清热消暑 夏天气温高 , 暑热邪盛 , 人体心火较旺 , 因此应常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 , 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 但是中医学认为 , 夏天用药应偏于辛凉浮散 , 而不宜苦寒沉降 , 即所谓的“夏宜用浮” 。 这是因为夏天阳气处于生长旺盛的阶段 , 为了顺应自然之道 , 在清热解毒药中应选用辛凉发散或甘寒之品 , 如菊花、金银花、荷叶、莲心、竹叶等 , 以利于暑邪的外散 , 而少用过于苦寒沉降的中药 , 如黄芩、黄柏、黄连等 。
补养肺肾 中医认为 , 按五行规律 , 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 , 因此人们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 。 可以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麦冬以及酸收肺气药 , 如五味子等 , 可防出汗太过 , 耗伤津气 。
养阳养心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 , 夏季阳盛阴衰 , 人体阳气外发 , 皮肤腠理开泄 , 加之乘凉饮冷 , 容易损伤阳气 。 素体阳虚之人若不注意保养 , 则阳气虚损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 所以要使人体保持阴阳之气的平衡 , 必须注意在夏季保养阳气 , 为冬季的阳气不足做好准备 , 顺从自然界夏主长的规律 。
此外 , 夏季气候炎热 , 心神易受扰动 , 出现心神不宁 。 夏主火 , 内应于心 ,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 因此 , 夏季应注重对心脏的养护 , 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 夏季不可有过激之处 , 应保持愉快的情绪 , 安闲自乐 , 切忌暴喜伤心 。 保持心静 , 静则生阴 , 阴阳协调 , 才能保养心脏 。 夏天养心还要慢 , 不能劳累 。 只有心先慢下来 , 呼吸才慢得下来 。 都市白领工休时要减慢生活节奏 , 使心跳减慢、呼吸频率降低 , 生命活动的节奏慢下来 , 心脏才能得到休息 。 另外 , 夏天属阳 , 阳气主泄 , 所以出汗多 。 汗为心之液 , 血汗同源 , 汗多易伤心之阴阳 , 而且 , 夏天出汗多 , 易引起血液浓缩及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加重心脏负担 。 因此 , 夏天既不能闭汗 , 但也要避免过度出汗 , 并及时补充水分 , 以养护好心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