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小心四个误区

地域不分“滥补”
冬季的西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 , 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味 , 如羊肉、狗肉、鹿肉等;补品中如人参酒、参茸酒等 , 有强壮补身、御寒助阳的作用 。 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 , 但气温较北方地区要温和得多 , 进补宜清淡甘温之味 , 如鸡、鸭、鹅等 。
长江以南地区的人们如果多食羊肉、狗肉、鹿肉等 , 容易燥热动火 , 出现咽痛、口疮、鼻出血等症状 。 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 , 也少用为佳 , 应以干润生津之品如百合、荸荠、莲藕、梨等果蔬为宜 。
老少不辨“蛮补”
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 , 大多体质虚弱 , 所以适当适量“进补”可增强抵抗力 , 有利于身体健康 。 然而 , 小儿生理机能旺盛 , 正常发育的健康儿童或生病尚未痊愈的儿童 , 就不宜“进补” , 尤其是那些甘温、温热之物 , 如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麻雀卵等 , 只适宜于成年人 , 儿童即使体质弱 , 也应忌食或少食 , 反之则有损无益 。 所以 , 青少年(包括小儿)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 应注意饮食营养调节补充 , 一般不宜以药物进补 。
辨证不清“乱补”
为使冬季“进补”能更准确地达到预期效果 , 应根据各人的不同体质和食物的属性进行辨证施补 。 中医按照食物的性味 , 将其分为平补、温补和清补等几类 。 所谓平补食物是帮助维持健康和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 , 改善畏寒怕冷症状 , 从而增强体质 , 如阴虚内热的体质 , 多食则会加重阳热升火 , 出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补食物偏凉可以清火 , 如阳虚偏寒体质 , 多食反而会使体寒更甚 , 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 。
无虚盲目“求补”
时下 , 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 , 人们基于求补心 , 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 。 但世上绝无“有病治病 , 无病保健”的补药 , 古往今来 , 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 。 如人参 , 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 , 堪称补药中之极品 。 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 , 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 。 但是 , 若补不对症 , 轻则不适 , 重则可致人死命 。
饮水不当也会致病
王嘉华等
沈阿婆是个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 平时活动稍多就会感到累 , 劳累了腿也会肿起来 。 听说晨起饮一杯水是很好的养生方法 , 她便积极实行起来 。 但没想才两天时间 , 她的腿就肿了起来 , 人还觉得乏力 。 养生没养成 , 倒还“养”出病来了 。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饮水也是有学问的 。 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也是人体气血津液化生的物质来源之一 , 人体健康离不开水 。 但同时 , 机体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也会影响人体健康 。 水液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 , 作用于机体 , 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继而可以引起复杂的病理变化 。
人体所摄入的水液需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才能布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 , 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推动和调节的作用;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肾为水脏 , 主持和调节津液的代谢 。 如果人体脾、肺、肾三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 过多的水分或一次大量的水分必会造成脏腑沉重的负担 , 水液不能化生、布散、正常排泄而停滞体内 , 就可能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
中医经典古籍《伤寒论》里讲到:“发汗后 , 饮水多 , 必喘;以水灌之 , 亦喘 。 ”意思是说阳虚体质的人要防止因为饮水太多而伤肺 , 以致引起咳喘 。 中医学认为 , 气行则水行 , 阳气虚弱 , 不能行水 , 水停不化 , 使肺气不能宣降 , 而出现喘证 。 对阳虚体质的人来说 , 平素要适当地少饮水 , 特别是少饮冷水 , 还要注意避免外来寒邪的侵袭 , 保护阳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