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太极的秘诀 名家谈“太极拳的身法问题”

“立身中正安舒, 八面支撑”、“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尾闾中正神灌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等等, 这些都是经典拳论中关于身法的论述, 每一个练习的人大概都耳熟能详 。 然而, 对这些的经典论述如何理解?到底是“含胸拔背, 还是含胸塌腰”?如何才能做到“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在练习太极拳时, 如何才能做到立身中正, 不偏不倚, 八面支撑?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却关系到练习太极拳的效果, 也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忽略的 。

吴文翰:“三竖四平”求中正
练习, 不论是走拳架还是打手, 都应该做到“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 什么是“平准”?过去的老一辈太极拳家有不同的解释, 大部分是把它解释为“天平”, 也就是“戥子” 。 我认为不应该这么解释 。 “平准”这个词是从《庄子·秋水》中来的 。 (见他的书)汉朝有一个调整物价的机构, 叫“平准署”, 主要是调整粮食的价格 。 “平准”这个词的来源实际是从这里来的 。
“平准”的意思就是调整平衡, 运用到太极拳的走架和打手中, 就是要根据外界情况调整自己的身体平衡, 时刻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定 。 “活似车轮”则是说练习太极拳在三个地方要灵活, 即腰要活, 肩要活, 腿要活 。 古代人见到的最灵活的东西是车轮, 所以用“活似车轮”来比喻身体的灵活 。 后来, 太极拳的老前辈们总结出了太极拳的三个圈——肩圈、腰圈、膝圈, 认为人体就像个机器一样, 各个关节都要灵活, 而最主要的是这三个圈的运转灵活 。 “立如平准”是指掌握重心, 它是身体灵活的基础;“活似车轮”是从灵活性来说的, 是立如平准的目的 。
“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这个身法要求是比较抽象的, 后来, 武禹襄提出了身法的具体要求:“立身中正安舒, 八面支撑 。 ”认为只有做到立身中正, 才能做到“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 怎么才能做到立身中正呢?大体说来, 要做到“三竖四平” 。 “三竖”主要以中竖为主, 就是头顶百会穴到会阴穴一定要在一条直线上, 这条线一定要要垂直, 后脑和尾骨也要垂直 。 两个“侧竖”是两肩的肩井穴和两脚的涌泉穴要垂直相对 。 由于太极拳是动态的, 所以这两条“侧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肩头和涌泉穴都相合, 只能是基本相合 。 在这里, 太极拳吸收了形意拳的外三合理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所以, “立身中正”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这个外三合 。 所谓的“合”, 是配合协调的意思 。
“四平”是指眼要平, 即练太极拳时, 眼要平视, 不能仰视, 也不能俯视;肩要平, 即两个肩头要平, 不能一肩高, 一肩低;胯要平, 即两个髋关节要平 。 有些拳式, 比如“金鸡独立”, 就容易肩不平、胯不平的现象 。 最后还要心要平, 就是心静的意思, 不能浮躁, 不要紧张 。
练习太极拳时, 做到上述“三竖四平”, 基本就能做到立身中正了 。 除此之外, 还要动作适中, 无过不及——这也是“中”的一个含义 。 除了中正外, 打拳还要安舒, 就是从容不迫, 不紧张, 还要做到“八面支撑”——就是从任何一个角度看, 都是中正的 。
除了上述要求以外, 武派太极拳在身法上的要求更加严格, 它要求在练拳时, 身体胸前的任脉和后背的督脉一定要相对, 不能出现扭脖子、扭胯等动作 。
做到上述几点, 才能做到“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
“立身中正安舒, 八面支撑”这是对练习太极拳的整体的要求, 局部的要求则是“提顶吊裆, 含胸拔背, 裹裆护臀” 。 对“含胸拔背”的提法, 有的老师认为是“含胸塌腰” 。 我认为, 太极拳最早都是由各地的拳师口头传授的, 所以, 其用语和用词是不一样的, 因此, 是“塌腰”还是“竖腰”, 不能仅仅从文字上去理解, 要看他的具体练习方法 。 从文字上理解, “塌腰”, 就是松腰, 腰一松, 就塌下去了, 有松沉的意思 。 我认为, 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 腰一定要竖起来, 竖起来, 才能直, 才能正 。 当然, 在竖腰时, 为了使腰不太僵硬, 还要放松, 这样才能做到“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 如果腰塌下去, 弯曲了, 怎么能做到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呢?这只是从文字上理解, 应该从具体练习方法上认识这个问题, 要看他在练拳时的要领对不对 。 再比如, “松肩沉肘”这个要领, 有人说是“松肩坠肘”, 还有人说是“沉肩坠肘”, 从文字上讲, 他们是有些区别的, 但是, 具体到练习实践, 则应该是一致的 。 所以, 太极拳的正确的练习方法应该是腰要竖起来, 在腰竖起来的前提下, 要放松, 腰竖起来了, 背自然直了 。 这样就能做到“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