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机明势-论太极拳的指导思想 太极拳的文化体认断想

(一)
“轻灵、贯串”最传统最现成的解释,我体会是(五字诀)中心、身、气都已点到位了!氣宜鼓盪,神宜内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 。 且层次分明圆融,缺一不可 。 好象就是“一举动周身要轻灵”的完整注解,其根在腳,發於腿 。 主宰於腰,行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 也就是“贯穿”的体会
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一曰心静 。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 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 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 。 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所制,我不为人制亦 。
二曰身灵 。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 。 举手不可有呆像 。 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 。 两手支撑,一气贯穿 。 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 。 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 。 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 。 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 。 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 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 。 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 。 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亦 。
三曰气敛 。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 。 勿使气敛入脊骨 。 呼吸通灵,周身罔间 。 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 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
(二)
内家拳精义是真练假打,不懂的往往假练真打
此中一般人容易忽略,不容易分辨,没耐心学不了
本身有身大力不亏的优势,学散打三个月可出效果,练太极反而就多了道门槛
一身力气不舍得丢,不明白为什么要丢,怎么丢
现在很多人是从一些效果、现象上来观察、观测、理解的,辨别力不强
说实话对理体悟不深,要是再碰上些会自我操作的大师
适当的时候再给点适当感觉 弄些效果 思维再引偏些,那路就走的更远了 。 。 。
所谓“多误舍近求远”!
真传其实是“直截了当”的,
太极拳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几乎全部公开的
所有的秘密都在前人见地中有极精细的表达了
你不信,哪咋办?
”是技旁门甚多“,预防针打了也没有什么用 。 。 。
工夫还在“知己”,关键还在‘自认弱者“的心态
就象一句“认识你自己”一样
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三)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同志神化甚至妖化了 。
所谓“料事如神”,”说其智而近妖“
就是能准确地揣摸对方(敌方)的意图和谋略,预先布置对策 。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他真的做到这一点了 。
周瑜、曹操、司马懿有什么心计,都没有能瞒过诸葛亮 。
其中“空城计”最让人津津乐道
小说虽然不免夸张,但还是未敢掩饰诸葛亮重大失误的史实:
重用马谡 。 在街亭作战中,他任命马谡当主将 。
结果,不但兵败街亭,损兵折将,还把诸葛亮也陷入了危险境地 。
“孔明挥泪斩马谡”,斩就斩了,为什么要挥泪哭鼻子呢?诸葛亮的解释是感到惭愧和痛心,悔恨自己没有牢记先主(刘备)的吩咐 。 刘备生前有言在先: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
有此想到,现在看一些人在描述前人武功时,语不惊人死不休 咳 能吹谁不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