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为了表述方便, 微观地把套路拳架看作为“体”, 那也是可以的 。 那么, 这个“体”也不能只是几十个动作的堆积, 太极拳的“体”应该是肢体动作加文化内涵的组合, 离开了太极文化内涵的任何一堆空洞的肢体动作, 都是不能算作太极拳的“体”, 或者只能算作体操的“体” 。 杨澄甫强调文化内涵的重要, 他说;“太极拳要点, 凡十有三, 此十三点, 凡一动作, 皆要注意, 不可无一式中, 而无此十三要点之观念, 缺一不可, 学者希留意参合也 。 ”“非取形似, 必求意合” 。 “意”者就是理也, 《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册, 虽然主要讲拳架、讲动作, 但书中仍有《太极拳论》等理论, 及他口述的《太极拳之练习谈》 。 这些理论和动作, 共同构成了拳架套路的“体” 。 而且杨澄甫在阐述动作的作法时, 还特别强调动作的攻防作用, 那些“假定敌人……”就是搏击之理, 是用之意, 是招势有体有用的文化表述 。 攻防技击实际上就体现了阴阳易变的哲理 。 孙禄堂大师说过:“应先学会动作, 明白其技击作用, 才不至于随便划弧, 练糊涂拳 。 ”这也是对太极拳“体”的很好注解 。
1956年国家体委推出简化太极拳24式, 当时一张只有24个动作说明的挂图, 除了直观的肢体动作外, 太极拳的文化、理论都没有谈 。 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如“虚领顶劲、含胸拨背、松腰、沉肩垂肘”等等, 挂图中竟不着一字, 更没有《太极拳论》, 和动作的攻防含义 。 除了动作类似太极拳, 或借用太极拳的一些名称, 它对动作的描述, 与广播操有什么两样?人们就像练广播操一样地练24式 。 这是一种类似太极拳的体操, 缺少了太极文化内涵, 不是太极拳的“体”, 称不上是太极拳 。 而在这套不拳不舞的体操之后, 很多人又以24式为榜样, 新编了一套又一套的架子, 丰富了太极操的“体”, 把那些缺少太极文化内涵的体操, 充作了太极拳的“体系”, 满世界的去推广 。 这种假的太极拳一出现, 鹊巢鸠占使真正的太极拳逐渐窒息 。 现在的太极拳套路早已不是技击的产物 。 各种名目繁多的新编套路, 其武术价值十分可疑的 。
当今, 即便是“传统”太极拳的“体”也弄得只剩下了拳架, 由于异化了的价值取向, 冲击了太极拳的根本, 使传统的拳架, 也被花拳绣腿式的标准所污染, 如同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食品中加入增塑剂 。 太极拳的套路变得越来越好看, 而太极拳的本质则越来越丧失 。
这里要呼吁一下, 我们应该对杨澄甫的定型拳架好好挖掘和研究, 从动作到攻防含义、从形式到文化, 原汁原味地保护、继承、发扬下去, 至少可为太极拳留下一点纯正的种子 。 可怕的是, 现在这套拳架也在被改造、被污染 。 逐渐被抽去了技击的原意, 而失去了它的本真 。
我们不能不要套路, 但许多人过于强调套路、依赖套路, 而即便是套路, 也只剩下一些空洞的动作, 没有文化内涵, 这实在是太极拳的不幸 。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手舞足蹈的动几下就是太极拳了, 太极拳决不是几个简单的动作, 太极拳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是有丰富文化和完整训练体系的一个系统工程 。 所以, 即使有的人学了许多动作套路, 如果不明拳理, 缺少文化支撑, 仍然是一个打糊涂拳的外行 。 因此, 对太极拳“体”的讨论, 决不是咬文嚼字、小题大做, 它关系着太极拳的发展方向和命运 。
笔者再强调一下:太极拳的“体”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 决不只有拳架一种 。 太极拳的“体”除了拳架外, 还有推手、站桩、刀剑枪(杆)散手等完整的技术结构, 更重要的还有它的文化理论体系, 二者共同组成了太极拳的整“体” 。
推荐阅读
- 太极拳与健康
- 太极拳听劲的确需要用耳听
- 太极漫步 一种从“心”开始的养生运动
- 生活知识|怎么促进消化,吃撑了快速消化的窍门
- 详解太极中的放松
- 生活知识|怎么判断贫血,判断贫血的小窍门
- 生活知识|煎饼果子面糊怎么调,煎饼果子的面糊怎么调窍门
- 太极拳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 郭虹:我的太极感悟
- 生活知识|怎么晒干豆角,晒豆角干的晒制作方法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