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轻重浮沉解”歌诀:
双重为病 , 失于填实 , 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 , 自尔腾虚 , 与重不一也 。
双浮为病 , 只如飘渺 , 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 , 天然轻灵 , 与浮不等也 。
半轻半重不为病 , 偏轻偏重为病 。 半者 , 半有着落也 , 所以不为病;偏者 , 偏无着落也 , 所以为病 。 偏无着落 , 必失方圆;半有着落 , 岂出方圆?
半浮半沉为病 , 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 , 失于太过也 。
半重偏重 , 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 , 灵而不圆也 。
半沉偏沉 , 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 , 茫而不圆也 。
夫双轻不近于浮 , 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 , 则为离虚 , 故曰“上手” 。 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 。 除此三者之外 , 皆为“病手” 。
盖内之虚灵不昧 , 能致于外之清明 , 流行乎肢体也 。 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 , 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
然有方圆四正之手 , 表里精粗无不到 , 则已极大成 , 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元、元而方 , 超乎象外 , 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
上述文中 , 明确提出了双轻、双沉为“上手” , 半轻半重为“平手” , 其余九种皆为“病手”的标准 , 我们以此为准分析吴式太极拳单鞭一式的虚实 。
吴式太极拳单鞭一式在练法上已清楚地说明四肢在轻重、虚实、用劲上的如何分配 , 还明确了呼吸、升降、开合与动作的配合、调整要点以及内功心法的要领 , 达到了外三合(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和内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 , 同时也符合现代物理力学原理 , 即实现了向心力与离心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平衡 , 不可能形成失于填实的双重、呆滞之像 。 同时强调了精神意念内在平衡的作用 , 即通过气往下沉、意向上升完成前身涵胸、后身拔背的动作 , 通过内气上下、左右、旋转、鼓荡形成饱满球体 , 从而周身一家、浑元劲生 , 八面支撑、八面转换的气势而成 , 达到空松圆活、轻灵敏捷 , 即“离虚”(双沉、双轻)之功手 , 何来“双重”之弊端?
同时歌诀还提醒我们一定要做到要沉、要轻 , 要半 , 不要重、不要浮、不要偏 。 重视内外三合相统一 , 用意不用力 , 以心行意 , 以意导气 , 以气运身 , 严格按照太极拳要领和注意事项 , 持之以恒 , 刻苦训练 , 才是成功之路 。
总之 , 根据以上分析足以说明吴式太极拳单鞭一式有独特的技术特点 , 是十分科学的练法 , 非但不是双重和病手 , 而且应是双沉式的功手 , 属“上手”范围 。
由此看来 , 由杨式太极拳的单鞭弓箭步发展演变到今天的吴式太极拳的马步 , 从以往注重外形阴阳虚实分明到更加追求以意行气、以内调外实现阴阳平衡的训练是吴式太极拳前辈历经磨练、刻苦钻研、细心体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结晶 , 是一种发展 , 是一种前进 , 是一种提高 。 因此 , 我们更要倍加珍惜、深刻领会、认真继承 , 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太极拳这朵历史悠久的美丽奇葩 , 让她再度绽放异彩 , 为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全民健身运动、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
推荐阅读
- 太极拳平衡动作的修炼 张联恩先生论太极拳拳法腰裆的折叠
- 太极拳运动在疏通经络方面的特殊功效和作用 太极拳的各家手型比较
- 守住太极就是福 太极拳的松功要悟又要练
- 傅钟文谈练太极拳的要领 传统杨氏部分动作注意的问题
- 杨式太极拳若干问题的见解 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六大窍要
- 丹田内转功法 开三关通三田-太极拳收式
- 太极拳静心慢练是活桩 太极拳气达四梢练功法
- 太极辅助小功法介绍 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
- 太极拳四法,眼、手、步、身 “看”腰隙和“在”腰隙
- 球体感是掤劲产生的源泉 如何练好太极拳收势